跨界/装置艺术
原创
发布于2022-06-04
北京市  |  海淀区 设计
学校 University //中央财经大学
专业 Major //视觉传达设计
指导老师 Teache //李静、王昭
作者 Designer //李宜真
售卖联系方式 Tel&WeChat // 17812121660
在选用工艺方面,探访寻找金缮、锯瓷非遗传承人对工艺进行了解与学习。参考传承人给出建议,一起寻找适合作品的方式方法,在实现手段上借鉴Tiffany的玻璃焊接工艺,对于表达手法进行创新设计与视觉效果的戏剧化夸张。收集不同材质的布料30余种,使用咖啡渣、茶渣、过期红酒等进行扎染处理,作旧预处理生宣纸张、学习版画雕刻、印刷等工艺,并学习处理纸张呈现的机理,如控制烧边、褶皱等。
在理论上,聚焦于“碎片”“修缮”以及设计工艺,展开历史线索的研究,并对于人类学视阈下的“修补术”进行阅读,并应用于“缮”系列装置设计中,探索破碎的价值。
破碎的瓷片往往使得我们通过不同的裂口窥视到其内部的构成与制作中的细节,诸如胎体的用料情况,挂釉的薄厚状态,施彩的技法甚至是时代的新旧或者出产自何处窑口。从瓷片裂开的缝隙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作为完整器皿时,未必具备的视觉张力与戏剧性,这不仅仅代表着瓷器本身的叙事,另一方面也侧写着瓷器从破碎动作发生时,所可以被言说的故事。
布料总被赋予承载、包容性的含义——以柔软的纤维构成巨大的网络。布料的种类不同也为其不同的特性带来无限可能,从视觉角度出发,布料不同的形态、颜色、质地都影响着观者不同的观看心理。
为突出渲染不同的布料带来的视觉层次与同一般意义上的工厂批量产品做出区别,并增加视觉上的想象空间。
镜子再一方面映射的是对面的实物,是所用物的副本表征体现,我们因此常常忘记“镜子”本身,将镜子与屏风进行同构,嵌入led屏幕,产生效果时差,这样的思考同我们个人——映像之镜是被异化的我们。其中隐含对自我观察的理解
如同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一样,我们看到的是镜子本体的重生,破碎的镜子狭小而蹩脚,无法照人容颜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关注镜子本身的意义,我采用装置的手段易碎镜为喻,如我们在社会的洪流中随波荡漾,或许偶遇重创,我们才能看清“自我”的本体,自我的语言。
设计
10
2.9万
描述:
新增创意库